8月11日,文化部在西安曲江新區大唐芙蓉園舉行授牌儀式,命名西安曲江新區、華僑城集團公司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丁偉為兩家單位授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王永章宣讀文化部的決定。有業內人士評價,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推動下,在各級政府和文化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因此,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命名,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正如文化部在命名決定中所指出的那樣,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由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所以,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催生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力、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努力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繁榮社會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扭轉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部決定命名西安曲江新區和華僑城集團公司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事實上,作為首批被命名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西安曲江新區和華僑城集團公司都以自己扎實的業績,在文化產業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自2002年以來,曲江新區依托陜西省大文物、大旅游、大文化的優勢,實施200億元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戰略規劃,堅持“文化立區、旅游興區”的理念,先后建成了集佛文化、唐文化為一體的中國第一個開放式4A級旅游景區——大雁塔北廣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唐文化大型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建成了中國西部規模最大、設施齊全的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與此同時,他們依托重大項目的集聚和帶動效應,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資源整合為手段,以搭建產業孵化平臺為重點,先后組建了曲江影視集團、曲江國際會展集團、曲江演藝公司、曲江大唐芙蓉園文化旅游發展公司、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旅游發展公司等10多家大型文化企業,吸引了80家企業加盟影視集團,50多家會展企業入區,從而形成了涵蓋會展、影視、演藝、出版、旅游等諸多門類在內的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項目集群,僅2006年就接待中外游客16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8億元人民幣。
作為一家大型國有中央企業,華僑城集團公司長期致力于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在深圳灣畔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全國單位面積最多的城區雕塑,有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有展現當代藝術的OCT-LOFT華僑城創意產業園區,有中國最為集中的主題公園群。此外,華僑城集團還相繼開發建設了北京、上海、成都華僑城,實現了其國內市場的戰略布局。
作為文化旅游的內容提供商和經營者,華僑城致力于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傳播。錦繡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歡樂谷、深圳東部華僑城等,傳統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各種文化形態在華僑城共生共榮。集團還先后排演了20多臺大型文藝節目,長年演出,累計直接觀演人次超過4000萬,長年使用的大型劇院、劇場已超過10個。經過20多年的發展,華僑城已形成一個集旅游、文化、購物、娛樂、體育、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度假區,總資產近350億元。截至2006年年底,華僑城所屬各景區累計入園人數超過1億人次,累計收入超過84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命名的背后,始終延展著這樣一條軌跡:就文化系統而言,自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司以來,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工作就開始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黨的十六大以后,隨著國家和文化部等部委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的出臺,從文化產業典型案例的推介到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推選,直至今天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命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了更加廣大的發展空間。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之所以能夠乘勢而上,在短短的5年時間里便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就得力于時代所賦予他們的契機。也正因為此,誕生于改革開放前沿的華僑城集團公司才敢于領時代潮頭,早在20年前便以中華民俗村破題,開始在文化產業領域辛勤耕耘,從而鑄造出今天的輝煌。因此業內人士評價道,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一個地處東南沿海、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一個位居內陸的古城西安,一南一北,遙相呼應,顯示了政府部門為加快我國文化產業體系的建立和形成所做的獨具匠心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他們都以產業聚集的方式,在各自的區域內為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城市文化景觀建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正如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主任、西安市市長助理段先念和華僑城集團公司首席文化執行官鄭凡在發表命名感言時所表達的那樣,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命名,是鞭策和鼓勵,更是責任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