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劇《公孫子都》展現“古不陳舊、新不離本”的國之精粹,舞蹈《一把酸棗》呈現國家舞臺藝術最新成果,《黃土謠》等話劇大放異彩,川劇《易膽大》等地方戲曲爭妍斗奇……在湖北舉行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上,一批創新劇目贏得觀眾青睞。
文化創新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聚首中國藝術節的文化界人士表示,十七大報告提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必將大大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深化體制改革 激發創新活力
紀念中國話劇百年之際的掌聲猶在耳畔,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編排的話劇《張之洞》又將在八藝節上亮相。院長劉復信心十足:“這出戲一定會再次受到觀眾歡迎!”
劉復的信心來自武漢人藝的改革。股份制、制作人負責制、項目負責制等多種改革模式,將武漢人藝推向了市場。新機制激發了演職員工創造活力,一批優秀劇目不斷推出。《春夏秋冬》《三峽魂》獲“五個一工程”獎、《情系母親河》獲中國話劇“金獅獎”、《母親》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劉復說:“創新帶來活力,創新開拓了市場。”
武漢人藝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受益者。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能贏得新的進步、開創新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體制改革的扎實推進。對此,廣大文藝工作者有著切身體會。
條件成熟的,進行轉制改革;重復設置、資源分散的,實行資源整合重組;對轉制條件還不夠成熟的一般藝術表演團體,積極創造條件,分步實施——近年來,各地對藝術表演團體改革進行的多種探索,理順了藝術院團內部機制,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藝術創作和生產邁上了新臺階。
文化部直屬的國家藝術院團,廣開人才之路,夯實精品之基,在實現人才、精品“兩個多出”的同時,經濟效益大幅增長。2006年,當年演出收入達到1.2億元。
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演藝業,民營劇團近年來發展迅猛,促進了演藝領域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超過7000家,涵蓋戲劇、曲藝、歌舞、雜技、魔術、馬戲、木偶、皮影等眾多藝術門類。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進入了深化發展階段,各項制度改革都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新型的文化體制正在不斷形成之中。只要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文化體制創新,就一定能消除原有計劃性文化體制的弊端,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文化管理體制。”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說。
推進內容形式創新 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具有新世紀中國話劇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是專家學者對話劇《立秋》的評價。在八藝節舞臺,這樣的好作品并不鮮見。
“以反思精神審視歷史,在重現傳統的同時加入現代闡釋,藝術作品就有了鮮明的現實指向性。”十七大代表、《立秋》主演張治中說,觀眾給這些作品發自內心的掌聲,不僅是為演員的精彩表演叫好,更為戲中震撼心靈的細節而鼓掌,為一個個在人生長河中追求至善至美的靈魂而鼓掌。
近年來中國舞臺帶給我們的一連串驚喜,凝聚著編演人員對創新的執著。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副院長楊建港說,創新,不僅體現在劇本的選材、立意上,體現在表演、音樂、舞美等二度創作中,不同藝術品種間相互借鑒、交融營造出的舞臺效果,更是令觀眾耳目一新。
舞劇《風中少林》巧妙地將中國武術與舞蹈相融合,少林武僧的精湛功夫、舞臺劇中難得一見的恢弘戰事場面與柔美的舞蹈、如歌如泣的愛情故事呼應,動靜結合、剛柔并濟;雜技劇《天鵝湖》將特技、魔術、雜技、雜耍等多種表演形式與舞蹈有機結合;舞劇《紅河谷》運用電影、芭蕾、多媒體等多種表現手法,演繹藏漢人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國土家園的英雄氣概……
發展是最好的保存,創新是繁榮的保證。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以昆曲和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在一系列搶救、保護、扶持工程中,還形態于生態,轉危機為生機,讓老樹綻新葩,促幼芽續虬枝。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于平如數家珍:“在京劇《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宰相劉羅鍋》以及川劇《變臉》、呂劇《補天》、閩劇《貶官記》、桂劇《大儒還鄉》、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眉戶劇《遲開的玫瑰》等精品劇目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滔滔活力和勃勃生機。”
著眼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必須推進內容形式創新。傅才武說,“在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文化觀念的創新必須先于文化實踐,促進文化實踐的發展。面對新形勢,我們要敢于擺脫束縛我們的傳統文化觀念,樹立新的文化發展時代觀。”
“一種文化不可能憑空產生。本民族、外民族已經和正在創造的燦爛文化,都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基礎。”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總經理張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