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舉辦的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期間,15個獲得第二屆“文化創新獎”的項目受到文化部獎勵。第二屆中國文化高峰論壇同時舉行。
獲得“創新獎”的項目,包括使用高科技舞臺技術展示傳統雜技的“超級多媒體夢幻劇‘ERA-時空之旅’”項目、以最新理念管理世界文化遺產的“安陽殷墟大遺址保護與展示”項目,通過網絡將文化信息延伸至社區、農村的上海“數字文化家園”工程等。
其中,“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獲得特等獎。這個服務體系由“廣東流動圖書館”、“廣東流動博物館”、“廣東流動演出網”三部分組成,分別由省圖書館、省博物館、省群眾藝術館牽頭,將縣以下的相應部門吸納進來,通過資源和人員的流動實現文化共享。
有關部門認為,這些網絡的建立通過體制創新,實現了民眾文化權益的平等,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
在規劃“十一五”文化發展時,中國就已經提出以內容創新為核心,加速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升文化自主創新能力。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部于2004年設立“文化創新獎”,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期間,是這個獎項的第二次頒獎。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表示,文化創新需要善待、需要鼓勵、需要扶持,這也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
在同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文化高峰論壇”上,一些傳家學者為中國實現文化創新的路徑以及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看法。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齊勇鋒建議,國家應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對文化內容創新給予更大支持,比如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實施“國家文化內容創新工程”等政策為文化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研究員金元浦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要大力發展將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文化創意產業。并且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帶動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有潛力的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
2004年和2006年,文化部分兩批命名了78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6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了5000億元,比2005年增長17.1%,增長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長速度6.4個百分點。
盡管中國在文化創新領域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與會專家同時認為,目前中國仍在文化資源開發、內容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文化內容供需之間還存在較大缺口。
“中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文化創新的觀念、條件、能力等方面遠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傅才武對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