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力度,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政策,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日益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點。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得到了保障。
當人們越來越關注這一體系的建設時候,圍繞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討論也開始多了起來。許多有識之士都發表了高見。在這里,有一個我以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那就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什么?我想就此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討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什么?是政府投入?是興建一批新的文化設施?還是加大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好像都是,也好像都不是。我以為,所有的這些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自然也不是核心。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服務,是我們通過這些手段加強公共文化體系的服務功能,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
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也是一個任何人其實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把這個“核心”放在心上的人依然存在。有兩種現象我以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種現象是重“工程”、重“形象”。一談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就會滔滔不絕地談起這個工程,那個工程。而不管這些工程實際上在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到底發揮了什么作用。好像只要立了項、花了錢、投了資,只要能讓上級領導看得見,摸得著,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算建成了。于是,千方百計地爭項目、上項目,成了許多領導的工作重點。項目建成了呢?一個城市,一個投資了上億元的展覽館,盡管外面壯觀氣派,可當我們走進去的時候就會發現,除了幾個人以外,整個展覽館空空蕩蕩,很難見到一個參觀的群眾。我也曾見過,一些新建的文化館或者文化中心里冷冷清清。如何讓這些花了大把資金建起來的文化設施為群眾服務,有關領導就很少考慮了。這樣的領導,不是在為群眾建文化設施,而是花著群眾的錢,在為自己的前途建“形象工程”,是拿著群眾的錢當兒戲,是拿著群眾的錢“忽悠”著群眾。
另一種現象是“圍著領導轉”。一些文化事業單位的同志只是為了完成領導交辦的一些任務而整天忙碌著。在為上級領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只要領導認可、高興就行。至于群眾的文化權益,群眾的文化需求,他們則很少考慮,或者從不考慮。在一個新建的文化館里,我曾目睹了這樣一件怪事,文化館里廁所的門緊鎖著,文化館的同志們則一人一把鑰匙。為什么?為的是不讓外面活動的群眾進去方便,為的是讓領導看著干凈。這樣的文化館,怎么能想到群眾?!我在一個縣城看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學校的操場上正舉辦一個藝術節。操場上坐著一排排服裝整齊的學生,前面坐著縣里的領導。舞臺上,文化館組織的一臺節目正在演出。而學校的大鐵門緊閉。聞訊而來的群眾則被攔在了門外。可那操場上,至少還可以容納幾千人。我看不下去了。去問。當地的同志非常認真地回答:為了領導的安全,不能讓群眾進。還有什么話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為了領導,不是壞事。但為了領導忘了群眾就不對了。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服務,是踏踏實實地為群眾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始終要把群眾的文化權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如何為群眾服務放在第一位。這方面,許多地方都做了許多值得推廣的工作。如北京西城區文化館,每年初,他們都會把一張張調查表發到各個街道和社區,了解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然后,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安排一年的工作。廣東東莞的同志們一切工作都從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東莞是個外來工非常多的城市。外來工已經成為當地的主人。不管哪一天的晚上,你都會在一個個東莞的文化廣場上,看到一群群在文化的海洋里陶醉的打工族。在一個鄉鎮的廣場上,我曾看到圖書館的同志把一本本圖書擺在廣場上,讓打工族隨便閱讀。這是真正地為群眾服務。
總之,如何讓我們的“工程”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讓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更多地走進群眾之中,如何解決“服務”這個核心問題,應該是認真地考慮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