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羅云川):在“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典故的起源地湖北荊門,11月16日至17日,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決賽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41個曲藝節目,分3場演出,角逐文化部設立的社會文化最高政府獎——群星獎。記者看到,參賽節目以反映當代生活的現實題材居多,充分體現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導向性和示范性;在藝術形式上,參賽節目曲種豐富,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有所創新。
一提起云南大理,人們往往會想到《五朵金花》等影視作品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而在此次決賽上,大理市文化館的白族大本曲《關愛》,卻以民族傳統曲藝的形式,講述了一個紅絲帶醫療隊關愛因吸毒而染上艾滋病的姑娘的故事,既宣傳了防“艾”知識,又傳達了政府對特殊人群的關愛。像《關愛》這樣的現實題材節目,在本次曲藝決賽上比比皆是。正如決賽評委之一、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所說,這些節目都有各地曲藝的風格和特點,一些主題如孝敬父母、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江蘇省徐州市文化館參賽的徐州琴書《一個女人三個娘》,講的是一個女人贍養婆婆、繼母、養母,她的行為也感動了未來的兒媳,它宣揚了尊孝老人的傳統美德。湖北省群眾藝術館表演的湖北大鼓《一盤冬瓜》,通過一個普通工人英勇抗洪搶救國家財產,最后犧牲的事跡,謳歌了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選送的山東快書《今天直播》,講的是一對父母收看參加現代軍事五項比賽的軍人女兒的電視直播,贊頌了勇于拼搏的進取精神。此外,湘北大鼓《鄉女征婚》、福州評話《網上情緣》、龍江說唱《社區擺家宴》等,都擷取普通人普通事,觀照現實生活,謳歌時代精神。
參賽作品《龍舟一曲唱小龍》,講述功夫明星李小龍的事跡,弘揚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重慶掌故《巴將軍血寫春秋》則述說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黃梅大鼓《六尺巷》,說的是古代兩家人從相互“爭地”到“讓地”的事,“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頗有讓今人反思的現實意義。
據記者觀察,本次曲藝決賽的節目、曲種各顯神通,表演精彩紛呈。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才唱了開頭第一句,便博得滿堂喝彩,類似的場面在比賽中屢見不鮮。四川相書《姐夫的煩惱》,只有幾件簡單的道具,全憑演員一張嘴,摹擬各種聲音和人物對話,盡展“口技”絕活,詼諧幽默,令觀眾開心而笑。北京群眾藝術館演出的相聲《顛三倒四》,故意錯亂語句結構,“前言不搭后語”,如“《婚姻法》規定,六層以上的樓房才能有電梯”,使得作品顯出“無厘頭”的“后現代”風格,而表現的又是現實生活,因此別有意味。一部分參賽節目在藝術形式上,已經突破曲藝“以口語說唱故事”的傳統范疇,借鑒了戲曲等其他表演藝術的“以歌舞演故事”“角色扮演式表演”。典型的例子如《今天直播》,它更像是含有山東快書成分的戲劇小品。不同藝術門類的融合,給曲藝的發展留下了值得探討的話題。從演員人才來看,一批老藝人登臺亮相,展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及曲藝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中青年演員初試鋒芒,發展潛力令人期待;少兒演員嶄露頭角,預示著曲藝藝術后繼有人。
本次比賽在展示群眾曲藝近幾年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參賽的現實題材作品,除了山東快書《他和她們》、恩施三才板《取名》等少數節目揭露社會不良現象、鞭撻倫理道德敗壞以外,大多數作品都是正面的、弘揚主旋律的,不足的是部分作品對弘揚主旋律的理解和處理略顯簡單:有的取材于社會新聞、真人真事,卻停留在對好人好事、先進事跡的宣傳層面上,雖發揮了曲藝“短平快”的特點,卻失之于表面、浮淺,缺乏感動人心的力量;有的甚至有生拉硬扯、人為拔高之嫌;有的力圖緊隨時代潮流,追新求異,內容涉及上網、動漫、流行歌曲等,但缺少讓人回味的精神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