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信息網: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狀況,發現和挖掘具有較大歷史價值、特色鮮明,同時又處于瀕危狀態、急需搶救的項目,為今后科學地制定全市和各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提供依據,天津市文化局決定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普查工作,由各區縣文化局具體承辦本次普查工作,時間從2007年11月15日開始至2008年4月1日結束。
本次普查以全面、徹底、深入地摸清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狀況,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為目標。普查內容涵蓋了我市轄區內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和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項內容。本次普查特別強調了對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老字號是我市極其重要的傳統商業資源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它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天津城區的歷史、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本市所屬的老字號企業應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將其傳統技能、加工工藝等納入申報范疇。
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單位(個人),要主動與本區縣文化主管部門聯系。有關申報通知、項目文本及要求,可以在天津文化信息網“政策法規”“文化局文件”欄目中參考或下載。
本次普查將依據“不漏線索、不漏鎮村(街居)、不漏項目”的原則,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各區縣文化局在普查中將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包括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尤其是數字化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使普查材料能夠更加直接、有效地進入普查檔案和數據庫。區縣普查結束后,將形成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名錄清單和數據庫 ,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
2008 年底各區縣將在普查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度,公布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健全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