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劉修兵):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南京云錦研究所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織錦技藝、制品博覽會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博覽會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就如何更好地保護珍貴的織錦技藝出謀劃策。
對于傳統織錦技藝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堅白認為是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問題。她說,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比前人要富足多了,但是我們的動手能力卻在退化,而從事手工技藝的人必須要有動手的能力,這就是保護和傳承工作中最大的瓶頸。今天我們能借助各種先進的技術完整地記錄下各種技法,但是并非照本宣科就能學到這些技藝。手工技藝的傳承不能單靠課本字面上的說教,還需要實際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令人堪憂,有許多傳之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走向消亡。”南京云錦研究所所長王寶林不無擔憂地說。王寶林認為,一定要尊重人才、尊重勞動,有意識地創造優良的傳承環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近年來,南京云錦研究所特別重視云錦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首先,他們在各個工序中挑選出德藝雙馨的技術人員,認定他們為南京云錦的傳承人;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給他們配備了素質好、有潛力的徒弟,并給每位傳承人發帶徒費;適時地組織他們參觀、學習、考察、培訓,在可能的條件下,為他們評定職稱,提高社會地位。研究所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條件好一點、待遇高一點的工作環境,希望他們能更好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更大貢獻。
著名絲綢設計專家、蘇州宋錦的傳承人、蘇州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所長錢小萍認為,搶救、保護和傳承是互為因果關系的一個整體,搶救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傳承是最好的搶救和保護。所以,我們首先應將已失傳的傳統技藝迅速加以搶救和挖掘,并做到逐一搶救、逐一保護和傳承。
她認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織錦技藝的保護,可分為理論性保護和實質性保護兩種。理論性保護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挖掘和搶救已散失的織錦技術檔案資料及樣品,并通過走訪和調研,全面了解相關織錦有史以來的生產、經營狀況、社會需求和市場情況;熟悉該織錦生產技藝的老工匠、老藝人以及傳承人等,并將調查所獲資料整理、研究并建檔,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將該織錦的歷史、文化、織物結構、圖案風格藝術、制作工藝生產、經營等,組織編寫成書。實質性保護就是建立研究和保護基地,如宋錦的蘇州絲綢博物館和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等,并建立起有關的歷史、文化和實物等內容豐富的陳列館,研究和復原傳統織機和相關的工器具,復制一批明清時期有代表性的織錦文物珍品;研究還要面向市場、走向工廠,根據需要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生產基地,做到研究、生產、貿易三結合;培養學徒和年輕專業人員,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造就一批老中青相結合的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傳承隊伍和體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應該對云錦一類的珍貴的織錦技藝采取“生產性方式保護”的方法,這是一種切合手工技藝存在形態和傳承特點的保護方式。受保護的傳統手工技藝同樣要參與創造當代社會財富的生產實踐,只有在真實的勞動實踐中和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才能真正地保護和延續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手工技藝保護的對象應該是那些在歷史產生過程中有重要或廣泛影響,對民族文化形態的建構和民族文化身份認同關系密切,經歷傳承延續過程且已規范化、定型化、經典化的技藝和形態樣式。另外,保護的層次應該立體化,應該包含從匠人到技藝、從組織到制度等各個方面,貫穿從原料到成品的整個工藝流程的每一環節。保護的原則應該強調技藝體系和核心技藝的保持,努力維護其完整性、純粹性和精湛性,盡可能減少現代工業技術的“滲透”。
呂品田認為,當代云錦的“生產性方式保護”應該切合其歷史的形成規律和技術品格來展開。這意味著它不能在完全開放的經濟結構中加以施展和發揮,也不可能對它提出以低成本、高效率為目標的集約化、批量化、自動化生產,參與現代市場競爭的要求,追逐單純的經濟利益。否則它將瓦解自己的技術本體,損害自己的技術品格,最終消解作為典型宮廷手工技藝的經典性。對于云錦這樣的優秀宮廷手工技藝,我們需要有呵護經典的責任感和保護意識,而不能以“生產性方式”來巧奪豪取。
很多與會者也強調了織錦保護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殘酷的市場現實告訴我們,要想規范市場,必須提高法制觀念,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王寶林告訴記者,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市場上出現了不少不同形式的侵權行為。有的冒用“吉祥牌”云錦商標,有的盜用該所已獲得專利證書的云錦制品,個別人甚至于打著南京云錦研究所的招牌到處招搖撞騙。他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提高法制觀念,認真學習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只有懂法才有可能維護企業權利不受侵害。其次,要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運用各種法律、法規來保護自己。第三,要強化品牌意識,加大知名品牌產品宣傳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