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化廳:“真沒想到我有機會參加這里的卡拉OK大獎賽!蓖獾貋砗戏蚀蚬さ娜~楓說起不久前的“首屆農民工卡拉OK歌唱比賽”,還流露出興奮和不敢相信的表情。在這屆比賽中,23歲的葉楓奪得了一等獎,還被吸納為市音樂舞蹈協會會員。
為葉楓這樣的農民工舉辦卡拉OK歌唱比賽,僅僅是安徽“文化惠民”的一項內容。不同形式、不同對象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已成為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滿足多樣化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正如安徽省省委書記郭金龍在最近召開的省委八次全會上要求的“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我們一定要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形成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文化建設、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生動局面!
面向城市:百花齊放滿足多樣性需求
初冬的周末,合肥望湖社區廣場上暖意融融,一場“快樂周末”廣場文化活動正在進行:參加演出的有六、七十歲離退休職工組成的老年模特隊,也有二十來歲的少女勁舞,更有闔家同臺的家庭組合;上臺是演員,下臺是觀眾,自編自導的節目,不時引起全場熱情的掌聲……
作為“文化惠民”工程一個項目,“快樂周末”廣場文化活動自今年8月啟動以來,已經堅持每周在不同社區舉辦一次,觀眾已達十多萬人次。與此同時,“走向文明”社區巡回演出、“歌唱祖國”合唱節、“幸福家園”文化周……一個個群眾耳熟能詳的活動,作為合肥“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載體,突出提升文明素質、共建和諧家園的主旋律,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對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城市居民對文化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既重視群眾文化需求的主旋律,也重視需求的多樣性,是安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特點。
在合肥,不僅突出地方特色、傳承民間文藝和弘揚傳統文化主題的文化活動一場接著一場,還針對以年輕人為主的、日益火爆的城市休閑文化現象,舉辦了極具現代文化色彩的“休閑娛樂文化節”,通過“‘哈’在合肥”、“PUB歌手大賽”、“玩轉合肥”等系列主題活動,彰顯個性化的城市文化魅力。不久前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藏謎”和百老匯“四十二街”更是在群眾中引起巨大共鳴,“現在國內外知名的節目也來我們合肥演出啦!”
與合肥人聊起文化生活,他們常常以此表達自己的滿意度。
在淮北,市里把公共財政支出向群眾文化需求傾斜,先后建成5個大型城市文化廣場和30多個中小型社區文化廣場,每天早晚,路邊街頭隨處可見花鼓、秧歌愛好者和戲曲票友的精彩表演;每個開放日,劉開渠紀念館、市博物館里都是人頭攢動;社區、鄉村的文化活動室,常常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在蕪湖,一次征集“蕪湖賦”的征集活動,演繹成為全市性群眾廣泛參與,普遍關注的頌詠悠久歷史文化、謳歌改革開放的文化大普及活動。
立足農村: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新華書店便民店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鎮上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文化陣地!痹诔錆M濃郁徽派風情的江南農村——安徽青陽縣木鎮熱鬧的街道上,“新華書店木鎮便民店”的店招和琳瑯滿目的1000多種圖書讓人眼前一亮,木鎮干群贊不絕口。
曾幾何時,安徽新華發行集團254個鄉鎮書店由于圖書銷售量小,經營成本居高不下,長期處于虧損和關門歇業狀態——一方面是廣大農村需要新華書店的圖書供應主渠道和文化陣地,一方面是網點難以維持生存——面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兩難”狀況,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把突破口選擇在實行“混業經營”的業態創新上,通過經營創新確保社會效益。
“通過業態創新,農村網點不僅得到全面恢復,而且在不斷擴展中!卑不帐⌒氯A發行集團董事長倪志敏說,“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對文化、知識有著急切的需求。保障農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滿足廣大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是我們國有企業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睋y計,農村網點實行“混業經營”后,圖書發行量和銷售碼洋均比過去提高了十倍左右。倪志敏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在積極籌備布網設點,爭取在兩三年內把新華書店農村便民店發展到1000家左右,在更廣的程度上惠及農村千家萬戶。
今年8月,一項立足農村實際、為使更多農民享受到先進文化成果的“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院線”的惠民工程正式啟動。僅在合肥市,首批20個農村數字放映點建成以來就已經放映400多場,觀眾達十萬人次;今后兩年內,合肥將在全市62個鄉鎮全部建立數字電影放映院線。
“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對農村而言,就是要逐步建成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笔∥幕瘡d廳長楊果介紹,安徽省把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和民心工程,大膽探索,整合資源,創新模式,一年完成了征集計劃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包括各類地方戲劇和各類地方文獻的數字資源,其中僅六個地方劇種的節目量就達308小時、260多GB;與此同時,通過與相關部門實現共建共享、資源整合的模式,一舉在全省建成一萬四千個城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
乘著十七大東風,安徽在加快建設文化惠民四大基本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筑起建設“文化強省”的堅實基礎;基本實現全省1240個鄉鎮都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建成鄉鎮文化事業發展平臺;基本完成全省農村數字化放映工程,根本解決全省4100萬農村人口看電影難問題;基本實現專業劇團每團一輛流動舞臺車;基本建成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生活的熱切渴望
這是我們在安徽采訪時聽說的一件小事:
合肥市有一位農村婦女,過去因為家境困難而輟學。四年前,她成了自己孩子的同學。寒暑四年,堅持不懈,她和孩子一起成長,重圓了自己的上學夢。
如今,在江淮大地上,我們仿佛聽到強烈的吶喊、一種更深沉的渴望——我要文化!
三十年后的今天,安徽跨越了窮困、跨越了落后,正在邁向小康的廣大農村鄉鎮,對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新的渴望。十七大報告提出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正是反映了人民群眾在享受改革的經濟成果后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吶喊。
“倉稟實而知禮儀”。在江淮大地上,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廣大普通百姓對于更加豐富多樣文化生活的熱情吶喊;我們也更深切地感受到,這種吶喊也正成為建設安徽“文化強省”戰略的航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