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家財政撥款共計20.5億元,其中文化事業財政撥款投入13億多元,為歷年之最。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約2萬個、社區書屋約4萬家;到2008年底,全國“農家書屋”的數量將增加到6萬個左右。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目前基本實現“已通電行政村和50戶以上自然村廣大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目標。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1月23日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全部實行免費開放。
3月3日,春和日麗。北京朝陽區的王大媽顯得挺忙。下午剛通過電視收看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開幕的直播,緊接著還要趕著去亞運村社區參加老年合唱團的練習。“條件很好,有專業老師指導,一分錢都不用花!”王大媽忙得挺滿足。與此同時,遠在山東泰安市的滿北村文化站也挺熱鬧。村里的信息共享影院、信息共享多媒體室、電子閱覽室、片庫圖書室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供的數字文化信息讓村民目不暇接。
“城里的人兒和鄉下的人兒,不一樣……”多年前的一首流行歌曲如今已顯得時過境遷。在城市,一座座嶄新的劇院接納著萬千觀眾,一個個社區文化場所吸引著群眾的參與……在農村,從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到農家書屋,從流動舞臺車到數字化的文化共享工程……無論身處繁華的城市還是偏遠的山村,都可以享受到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這也是多位代表、委員共同關注的話題。
“文化共享工程輻射人群上億”——文化部副部長 周和平委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委員如此解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個概念。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4月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9.07億元,地方累計投入超過7億元,數字資源量達到65TB(1TB數據量相當于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共建基層服務點超過20萬個,輻射人群上億,在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縮小城鄉之間文化發展差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周和平委員介紹。就在5個月前,周和平委員在一份文化部與信息產業部共同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工程合作共建的協議書上簽字,此舉意味著這一為“城鄉群眾提供先進的數字化文化服務”的工程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銀幕一掛,人山人海”——河南省開封縣電影公司經理 郭建華代表
來自河南省開封縣、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放電影的好閨女”的郭建華代表,從另一個角度親身感受了公共文化服務對鄉村居民的影響。從18歲開始,郭建華放了30多年電影,她現在的身份是“新華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經理、開封縣電影公司經理”。30多年間,郭建華經歷了農村電影“銀幕一掛,人山人海,樹上、墻頭都坐滿人”的“一枝獨秀”的風光,也經歷了“看電影的寥寥無幾,不少放映員棄影改行”的痛楚。
2006年,開封縣成為國家農村數字化電影放映試點縣,觀眾又重新回到了高清晰的銀幕前。“《瘋狂的石頭》、《村官李天成》、《永不放棄》……去年‘三八’節,我們放了《男婦女主任》,老百姓看后笑得前仰后合。我們還嘗試在放電影前放科技片,爭取以電影為切入點,讓村民看一場科技片,學一門技術。”郭建華代表笑得很開心。她的笑容得益于河南省文化廳推廣“數字電影廣場”的舉措。目前,以城鎮現有文化廣場為陣地建設的“數字電影廣場”,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成為黨和政府的文化宣傳陣地。郭建華樂呵呵地說:“現在又回到‘銀幕一掛,人山人海’的盛況啦。”
“政府支持是送戲下鄉的‘主心骨’”——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 宋昌林代表
開起來是輛車,停下來三面打開即成為舞臺——“流動舞臺車”成為基層劇團下鄉演出的一道新風景。常下基層演出的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宋昌林代表對此深有感觸:“咱農民朋友和基層百姓現在越來越能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和資源了!”宋昌林代表談到這樣一個數據——在山東,許多市縣院團面向農村演出的場次比例高達70%。“拿我們山東省京劇院來說,每年春節都在農村演出,一天三場,農民可喜歡看戲了,天那么冷,還是早早去搶地方,每次我們都會被他們的熱情所感動,演出的勁頭兒也特別足。”
在宋昌林代表看來,國家的支持是他們下鄉演出的“主心骨”。“財政部、文化部每年對我們下鄉演出都有專項補助,省委省政府也特別鼓勵我們多走入鄉村、走入基層演出。”
“公共文化服務也是民心工程”——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車曉端代表
“公共文化服務也是民心工程。”浙江省紹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曉端代表快人快語。“凡是老百姓需求的,就是政府應該做的。以前我們一說‘民生’,一般會想到就業、醫療、入學等話題,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無論從量、質還是面上都大幅度提升,‘文化民生’已成為民生工作的重頭戲,公益性文化事業應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為經濟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市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令車曉端代表最自豪的是本市推出的“一卡通”:“手持一卡通,城鄉居民就能通過網絡實現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共享,連老頭老太太都會使用!”
從北京到河南,從山東到浙江,從城市到鄉村,從部長到群眾……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一件件真實鮮活的事,構成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的生動畫面。正如宋昌林代表所說:“百姓民生沒有物質作基礎,就不會幸福;沒有文化作支撐,就不會快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推進了“文化民生”,使文化滋養了更多城鄉普通百姓。
|